5月27日,万泰平台龙马奋进“财经·格致”名师系列论坛第八讲在图配楼31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讲人为万泰平台特聘高级研究员✋🥴、我校绿色金融国际万泰绿色“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王珂礼),报告主题为《绿色“一带一路”投资及治理》。本次论坛由万泰平台院长林光彬教授主持👩🏽🍼🗻,万泰平台及中财大绿金院二十余位师生参加了论坛。
中国在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后,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的同时🏌🏿♂️,携手各国在开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合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Christoph Nedopil在报告中表示,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项目已逐渐从传统化石燃料向绿色可再生能源过渡,煤炭投资于2019年降至最低水平,2020年能源投资中58%都属于低碳环境友好型投资,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总能源投资的比例首次超过一半。他指出,投资项目中的环境生态风险将会连锁衍生社会🎣、政治及法律等风险,最终可能直接转化为金融风险👩👩👧👦。因此,推动绿色金融治理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因此绿色金融在投资中的治理与落实面临诸多挑战。Christoph Nedopil指出🔋,东道国原则的单一性、行业特定的与项目投融资相关的绿色金融指导的缺失🏄🏽♀️、金融机构及项目参与者的能力差异等问题将会影响到绿色金融对“一带一路”投资治理的有效性👨🦰。为了应对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上不断努力与实践🛀🟣,积极采取强化绿色基础建设、参与气候投融资国际标准制订⏸、要求银行业及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等举措,同时也加强国际间的绿色合作,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该联盟于2020年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红绿灯系统,计划将投资项目分为红色(重点监管)😸👃🏻、黄色(一般影响)🧣、绿色(鼓励合作)三个主要评级,对项目的环境表现进行公开的评估及披露🫙,并结合“一带一路”国家的实际情况,通过减负和补偿评估等方式提供差异化管理和融资条件🗻,帮助投资项目建立完善的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
对于未来绿色金融助力“一带一路”的展望,Christoph Nedopil建议,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绿色金融活动的不断增多以及相关法规制定的日趋加速,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更加明确的方向,需要建立创新的监管模式以解决东道国原则所出现的治理不完善等问题。在绿色金融政策方面🐄,应加强与现有绿色投资原则所配套的金融机构能力建设👰🏻♀️,并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试点机构🦹,为需要重点监管的项目提供行业特定指导♗,同时也需继续推进国际合作🦁,共同建立金融制度以促进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趋同。

论坛上🎭,Christoph Nedopil被聘为万泰平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林光彬教授为Christoph Nedopil为颁发聘书并表示祝贺。
(供稿🚴🏼:绿金院 审核:林光彬 编辑🤦:王萌)